2008/1/25

了解內在的冰山

(這是演講的第二部份,第一部在此)

1.什麼是"內在冰山"?

一個人,包括你和孩子,的內在是很豐富的。在外在的行為是可觀察的,可謂是冰山浮出水面的部份。但在水面之下,還有著:(由上而下,由淺而深)感覺,想法,期待,渴望與自我存在,是你內在的寶藏。如果你有能力發掘了解自己內在的冰山,你將有能力去了解別人及孩子更多一點,更完整一點。(因為找不到圖,所以用文字陳述)

行為:行動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水面,水面上是外在行為----------------------
應對方式:指責 討好 超理智 打岔(像是轉移話題啦,去打電動啦,其實是逃避溝通)

感受:喜悅 興奮 悲傷 著迷 受傷 忿怒...其中還包括了對於感受的判斷(這部份可以從行為來猜測部份,比如:看到老師臉上有笑容的講課,可以猜測她的感受是愉悅或樂在其中的)

觀點:即想法,信念 假設 預設立場 主觀現實 認知)

期待:你要什麼,對自己的 對他人的 來自他人的

渴望:這是人類共有的,像:被愛 可愛的 被接納 被認可 有目的的 意義 自由 自我價值 親密感

自己:我是誰,生命力 精神 靈性 核心 本質

如何覺察自己及試著了解別人的內在冰山?
案例-當女兒上了五天沈重課業,從宿舍回家,家中獨居的父親向女兒抱怨女兒的貓不乖。女兒的自我觀察:

   我(女兒)的冰山      父親的冰山
行為               抱怨女兒的貓闖禍的事件
應對 指責or沈默 
感覺 疲累 生氣 不能抱怨累   煩 孤單 但不能說出自己孤單
觀點 父親不關心體諒我      男人要堅強 女兒不太重視我
期待 被父親照顧 能快點休息   女兒能哄我幾句
渴望 被愛(像嬰孩回到本能需要)   被愛
自我 我是無/有價值的      我是沒有價值的(自我否定)

女兒在當下的立刻反應是指責回去或是沈默以對,如果知道自己最想得到的是休息,而父親的是有人說話哄哄他,女兒就可能不會立即動怒指責,而可能採取1。選擇不說話回房間取得休息 2。放下立刻休息的需求和父親談幾句(解決父親的孤單,接納自己的選擇並執行)3。或表明自己實在很累(說明自己的狀態和需要)想先休息,也許兩人之間的爭執就不會擴大或發生。

自我覺察可以經由練習來提高,改變慣性的行為,但有時仍會不可控的失去對內在冰山的覺察,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幾個:

1.成見與刻板印象:以過去孩子的表現來解釋當下的行為,忽略了有時空的變因,孩子成長及個別差異性。

2.外在壓力與情緒失調:工作壓力,疲勞,把其它人際或場域的壓力帶進來(如婆媳間或職場)沒有先自我照顧,將情緒渲洩或處理。這時將壓力發在孩子身上,往往在事後會產生內疚與自責,更增加對自己的壓力。

3.習慣而非建設性的溝通模式:指責 超理智 打岔 討好
所謂建設性的溝通模式是:一致地(表裏如一)依據情境,表達自己真正的感受(如,聽你這麼說我感到很難過),並陳述自己的想法,期待和渴望等等。不要翻舊帳,不以指責的態度和對方溝通。

4.過去的腳本:自己內在兒童的失落與需要 模仿(接收了)父母親過時的管教模式
這種影響的作用力有時相當大,發生時自己也不明所以,但事後仍可進行覺察,也許下次此一模式再次重演時,因為知道自己情緒針對的是誰或什麼樣的情境,並不一定是對方的行為,作用力會減輕或處理得更好。父母通常有了自我覺察後,會不願將負面的模式延續下去,因為有意識的扭轉,而可以改變行為。

面對孩子情緒的時候,可以利用冰山理論,以:停 看 聽 說 做 來與孩子互動
停:覺察自己當下內在冰山的各層內容
看:觀看孩子非語言的行為及當時引發行為的情境
聽:積極傾聽孩子的說話內容,語氣,不滿,失望,挫折傷心或害怕...
說:回應他內在冰山和感受,了解他的期待
做:設定合理的目標或解決方法,和孩子討論共同作出決定

我忽然想到,上週六和諮商師溝通減少諮商次數的事情時,我們的互動中也有這樣的步驟在吔,很開心,覺得自己在一年的諮商中也慢慢學習到了覺察和建設性的溝通,不像以前都悶著,其實自己也很不錯吔^_^

關於內在冰山的理論是來自薩堤爾模式,如果有興趣可以參考以下的書籍,或洽詢呂旭立基金會,有相關課程。
和薩堤爾學溝通
家庭會傷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