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/1/24

覺察自己,關愛孩子

今天參加女兒學校的親職講座,邀請了張老師心理諮商中心的劉夢齡心理師來演講。由於諮商師的角色,在談及幼兒發展階段時,不光是由教育的角度出發,還點出另一個重點:

在妳面對孩子時,是否了解:1.你自己內心發生了什麼?2.孩子的心裏發生了什麼?    

有能力覺察及照顧自己的情緒,才能有更多能量去關愛孩子


這和我這半年來的閱讀及身體力行有很大的關聯度,所以,聽得特別津津有味,有一兩個地方內心格外的激動,為個案的傷痛而痛或為相似的成長背景而產生了投射。

0-9個月 嬰兒期
此時的發展目標是要建立安全感與信任。
嬰孩此時還無法知道自己和父母的異同與角色,尚不能言語的嬰孩,以哭泣來表示他的不舒服。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必須滿足,要建立嬰兒對這個世界的安全感及信任,知道這個世界是安全的,照顧者是可以信賴的,自己不用做什麼持別的事就能自然地得到愛,我的生存與存在本身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(存在價值)。

建立信任與安全的方式是來自於需求的被回應與滿足。而主要的照顧者必須是:身體放鬆的,情緒穩定的,以及具有敏銳觀察能力的人。有研究顯示,如果育幼院的嬰孩得到良好的生理照顧,但缺少情感的互動與滿足,比如:即時的撫抱,足夠的言語及眼神互動,表情的刺激,所以較容易有發展遲緩的情況。

9個月-3歲 幼兒期

此時的發展目標是建立:自主,探索能力,羞恥感與懷疑,自制力。因為幼兒的新生皮質發展還不完全,此時的情緒與動作反應是來自本能。其實此時孩子己經在處理一些矛盾的問題了,像是:本能的好奇,促使他想到處探索,但又希望留在媽媽身邊可以感到安全。這二個需求是衝突的時,孩子就會學習到:

選擇-那個需求比較強烈,要先做那一個?
忍受-離開媽媽好像有點不安全感,但為了探索好玩的世界,我可以忍耐一下不安。
過了一會兒孩子回來看到媽媽沒有消失不見,可以建立孩子對真實世界的現實感(比如:爸媽在天黑下班就會出現,不會永久消失),並讓他們慢慢學會處理依附/分離的焦慮,學會自制。

因為此時孩子的理性尚未發展完全,情緒行為依據本能反應,所以有時候脾氣會來得又大又快又拗,這時家長要做的是:接納他的情緒,並將之帶離現場。比如:孩子會想逗留在玩具店,但父母有事必須離開了。此時孩子會發脾氣並堅持己見是很正常的反應。父母可以同理並接納他的情緒,然後平靜地將他帶離現場,事後再以他懂得的語言說給他聽。接納情緒是尊重並建立他表達情緒的權利與本能,帶離現場則是要建立孩子的現實感,了解現實生活運作的方式。

有些時候,父母的情緒爆發其實不是因為孩子的作為,而是因為在公共場合,父母覺得難堪(心中的OS可能是:真丟臉,大家一定認為我沒教好他)或難為情。這時請記得給自己一些鼓勵,不要怕在公眾面前丟人,要想想在你和孩子的關係中,什麼才是最重要的?多給自己一點正面的支持哦!

3-6歲 學前期

這時的重點就是玩啦!從玩之中來建立他的選擇能力,作決定的能力,自主,體會挫折感,學習及練習,獲至成功的高峰經驗,建立其自信及未來主動學習的動力,以及"我可以做自己的主人"自信與信念。

如果在這些期間孩子一再的被挑剔,制止,無法自由選擇,會讓孩子變得依賴被動,或允許別人為他作選擇(不選擇也學不會承擔責任哦)。一再被制止和挑剔責怪,可能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夠好,而當孩子感到自己一直達不到父母的要求時,可能會產生罪惡感,自我否定。

這學習是在玩樂中發生的,孩子必須決定現在要玩什麼,和誰玩?怎麼玩?用哪些玩具或道具?這些都是作決定的過程。而家家酒等扮演遊戲,讓孩子發展內在父母,也在過程中體會作決定和解決問題(比如,誰當爸爸,誰當媽媽,如果玩伴都想當同一個角色大家怎麼處理?)

接下來談的是:了解自己及孩子內在的冰山